在黑龙江双鸭山市的街头,一批墨绿色的候车亭悄然伫立,如苍松点缀雪原,沉稳中透出盎然生机。这座因煤而兴的工业老城,正通过江苏德鑫公共设施有限公司量身定制的公共空间焕发新颜。当“工业灰”遇见“生态绿”,当北方寒地的硬朗气质邂逅匠心设计的温度,候车亭不再只是交通站点,更成为城市精神的无声表达。
双鸭山,这座北疆之城既有百年煤矿的厚重积淀,又怀抱湿地与森林的生态底色。江苏德鑫设计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,当地建筑多以灰、褐等深色系为主,冬季漫长肃穆,城市公共空间亟需一抹既能融入环境又能点亮活力的色彩。最终选定的墨绿色,灵感源自小兴安岭的苍翠林海与乌苏里江的深沉碧波,既延续了工业城市的沉稳气质,又以低饱和度的自然色调呼应生态转型的愿景。
“这种绿像老矿区巷道里苔藓的颜色,是双鸭山人熟悉的温度。”参与项目的设计师坦言。候车亭顶棚采用仿石纹金属板材,立柱以哑光氟碳漆喷涂,在零下30℃的严寒中仍保持色泽稳定,积雪覆盖时更显古朴庄重。夜幕降临时,内嵌式暖光灯带将墨绿色调晕染出琥珀般的光泽,成为寒冬里温暖的视觉锚点。
面对年均5个月的冰雪期与频繁的冻融循环,江苏德鑫在“颜值”之外更专注“硬实力”。候车亭顶棚采用12°倾斜角设计,搭配纳米疏水涂层,使积雪可自动滑落;地台铺设防滑螺纹钢板,抗压强度达国标2倍以上;全封闭式玻璃幕墙内嵌石墨烯发热膜,配合顶部热风幕系统,让候车区温度始终维持在10℃以上。这些细节让市民王女士感慨:“以前等车要不停跺脚,现在能从容看站牌信息,玻璃上连冰花都不结。”
更令人称道的是对工业美学的现代表达。候车亭主体框架借鉴矿区井架结构,用简约直线条展现力量感;信息栏边框的齿轮纹样浮雕,暗合城市机械制造传统;而顶棚边缘的飞檐造型,则融入了东北民居的坡顶元素。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,让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记忆与现代化城市功能悄然对话。
从方案设计到落地安装,江苏德鑫团队在双鸭山驻场百余天。“我们测量了每个点位冬季风向轨迹,调整了7版顶棚导流设计。”项目负责人展示的施工日志里,记录着-35℃极寒环境下的材料耐候测试、老年群体扶手高度适配实验等细节。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,最终换来市民“像从地里长出来般自然”的评价。
如今,这些墨绿色的候车亭已成为双鸭山的新名片。它们承载着通勤者的期待,也见证着城市的蜕变——当老工业城市摘下“灰头土脸”的旧标签,公共设施的每一处弧度、每一条焊缝都在诉说:振兴不仅是经济的突围,更是对生活品质的郑重承诺。